暑期,朝阳市在龙城区举办的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871个,吸引不少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前来咨询。本报特约记者 仇一军 摄
本报记者 田 甜 王晓波 王荣琦 崔 治
暑期恰逢毕业季,全省各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热度也不断升温。在鞍山,单场招聘会就有834人达成就业意向;在铁岭,各类人才招聘对接活动吸引4378名高校毕业生来铁岭就业;在阜新,今年以来针对高校毕业生举办的招聘会已达28场……
相比留在大城市打拼,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将目光投向家乡的广阔天地。是什么激发了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连日来,记者参加省内各地暑期返乡毕业生招聘会,走访企业,采访高校毕业生,探析其中的原因。
乡土情助力
返乡就业更理性务实
8月21日一早,阜新力劲北方机械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王丽艳就忙着为前来报到的6名应届毕业生办理入职手续。看到干净整洁的职工宿舍、菜品丰富的员工餐、现代化的厂房车间,沈阳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王一铭既兴奋又满意:“我大学就是电气类专业,现在入职的岗位是见习电气工程师,专业对口、待遇优厚、企业平台广阔,更重要的是离家近,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每至毕业季,毕业生们的求职之路往往伴随着压力与焦虑。随着95后、00后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观念更加理性、务实。王一铭告诉记者,虽然大城市的选择空间广阔,但家乡的优质企业同样层出不穷,就业竞争相对较小,上升渠道更加稳定。
就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全省各地纷纷利用暑假组织开展大学生家乡行活动,让返乡学子看家乡变化、触摸振兴发展脉动。8月16日,铁岭市开展“盼子归揽才聚铁 展宏图岭创未来”青年人才家乡行活动,来自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40余名铁岭籍暑期返乡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大连市以2024年清北学子“辽宁行”活动周大连站活动为契机,邀请33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校生实地走访5家大连市重点企事业单位参观交流,多名大连籍学子表示,希望有机会来连就业,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鞍山市组织958名当地户籍大学生走进政府部门、企业开展实习,进行演讲比赛、人才对话、职业体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就业观念有了转变,家乡的广阔天地也能做出一番亮眼成绩。铁岭籍返乡创业大学生赵家琦用积累的知识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打通销售平台,将家乡的“甜掉牙”地瓜卖到了全国各地。在大学时期做过直播销售的铁岭籍大学生郝思怡,返乡创业成立辽宁臻念九食品有限公司,带着乡亲们通过电商直播,把铁岭的玉米、大米、红薯、草莓、苹果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回乡创业的鞍山籍大学生闫佳欣,开办欣阳工艺品厂,带动周边乡镇的妇女们从事手工艺品制作,产品远销欧洲……
返乡就业有支撑
政府企业释放机遇和诚意
打开大连籍2024届高校毕业生徐亚楠的笔记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她返乡以来参加的招聘活动场次和心仪的岗位:“情暖滨城·就业无忧”高校毕业生专场、“百日千万”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之高校毕业生专场……徐亚楠告诉记者:“毕业前,我和同学们都关注了国内很多城市的招聘平台,相比而言,大连人社部门招聘平台的内容非常丰富,网站上宣传的招聘活动也是最密集的。”
今年毕业季,我省各地人社部门融合线上线下,精准发力,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开展招聘会。工作人员主动出击宣讲政策、化身主播线上“带岗”,提供人才服务、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权益保障等一系列就业服务,让每一名毕业生明明白白求职签约,安安心心返乡就业。
8月13日,铁岭市举办暑假返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30家优质企业带着满满的诚意,为求职大学生提供1400余个就业岗位,最终有300人达成就业意向。“我在长春读的大学,毕业后就想离父母近一些。听说家乡为我们毕业生特意开了招聘会,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2024届铁岭籍毕业生赵景旭说。
面对渴望回到家乡就业的大学生,铁岭企业也拿出了诚意。“我们希望多招一些铁岭籍的大学生,这样员工稳定性更强,更利于企业发展。”辽宁特莱兹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孙女士表示。
招聘会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津达线缆有限公司、产品辐射全国的迪爱生(沈阳)油墨有限公司等铁岭知名企业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待遇:津达线缆招聘电工与拉丝工等,提供通勤车和年底奖金;迪爱生油墨招聘生产技术人员,不仅缴纳五险一金,还为员工及其家属缴纳补充商业保险;铁岭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招聘养殖技术岗位人员和智能应用工程师,转正后月薪可过万。
暑期鞍山也举行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吸引了6617名毕业生参会,投递简历2058份,现场达成就业意向834人,是近年来鞍山市高校毕业生参加人数、投递简历、达成就业意向最多的一次专场招聘会。福鞍控股有限公司(福鞍集团)招聘负责人崔佳航介绍,作为鞍山的地方企业,企业不仅会协助回鞍就业的毕业生申请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补贴,还将住宿、通勤车、工作餐等一系列福利待遇纳入长期招聘规划,一对一“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也极大地保证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
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