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天才姜萍数学好但是为什么选择服装设计专业?
这两天最火的就是关于17岁少年姜萍,在一个中专学习服装设计,业余时间却学习数学,最终赢得数学比赛初赛第12名好成绩的事情。有人说,这是假的,不可能的,肯定作弊了等等。我觉得这些人典型的就是以己度人,自己干不了的事情,却认为别人也干不了!以自己可怜的经验去揣度别人的人生!
说到兴趣以及爱好,我想到了一个评论家对国内大多数普通人的评价,他说中国由于清朝末年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还有后面的日本侵略战争以及国共战争。
总之,1911年以后到1955年之间,可以说半个世纪都在打仗,不是国内打就是抵抗侵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国人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寿命35岁,长期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遇。
这种境遇促使了中国的新生,但是把强人崇拜留在了国人的心理,还有就是对一切器物的实用性,一切讲究实用性,比如当初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科学和民主。这两个在西方都是底层价值观,但是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工具。
达到目的之后,就会丢弃。这些导致了大部分底层人的精神生活荒漠化,处在1911-1955这个时期内,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毕竟,整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除了吃饱穿暖以外,还能追求什么?会追求什么?典型的就是,这种技术有没有用?能不能赚钱?当年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无用论等等,家长恨不得每一分钟都让孩子都在学习,将来上个好学校!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结果导致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生活独立性差,上了大学跟小学一样,仍被家长各种监督,唯恐脱离自己掌控。
请问,这种没有自己思想的成年人,到了社会以后,面临评价方式多元化,如何去立足呢。如何去适应呢?
我觉得,兴趣爱好才是让一个人活着的支撑,比如姜萍,就是喜欢数学,比如有人喜欢钓鱼,喜欢跳舞,喜欢摆弄工具,喜欢修车等等。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些都是兴趣爱好,这些爱好没有人逼着自己做,可是自己非要做,因为喜欢!就这么简单!
一切功利性的要求,往往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好的成绩,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所以,我相信姜萍成绩是真实的,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