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阿姆斯特丹运河依旧寒冷,打捞队员从浑浊的水中拖出一具年轻男性的遗体。法医的DNA比对结果撕碎了所有侥幸,这正是失踪近月的清华高材生罗生门。
这个23岁青年本该在逻辑语言计算领域大放异彩,如今却让“罗生门”这个充满宿命感的名字,成为中文网络最刺眼的热搜词条。回半年前,刚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罗生门,手握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出生于湖南小城的寒门学子,曾是全村第一个考上顶尖学府的骄傲。邻居回忆,他总在凌晨四点就起床背单词,高中三年用烂了七本牛津词典。可就是这样一位励志典范,却在今年2月23日走进公寓附近的超市后,永远消失在监控画面中。
其母接到校方通知时,正在老家筹备儿子的本命年红绳。这位单亲母亲颤抖着翻出手机里最后一条对话记录:“妈,这边下雪了,实验室暖气很足。”谁曾想,二十四小时后荷兰警方就启动了直升机搜救,而这条信息成了母子间永远的诀别。
随着遗体身份确认,一场关于“姓名禁忌”的论战席卷社交平台。有网友翻出古籍记载:“罗生门”源自日本能剧,喻示真相难辨的生死交界。某星座博主发文称:“这种名字压不住福报”,获得数万转发。更有人挖出去年加拿大17岁留学生遇害事件,对比发现受害者名字里也带“殇”字。
语言学教授李舟在专栏中指出:“名字只是符号,全国叫‘富贵’的穷人比比皆是。”罗生门的清华同学则晒出合照反击:“他拿过国际数学竞赛金牌,你们却只讨论名字吉凶?”这场争论意外牵出更深层的焦虑,近年来至少6起中国留学生海外遇害案,受害者多集中在20-25岁年龄段。
荷兰警方最新通报显示,遗体无明显外伤,随身物品仅剩一张浸湿的校园卡。这种暧昧表述引发家属强烈抗议,其伯父在记者会上怒吼:“监控显示他买了第二天的早餐面包,怎么可能自杀!”更蹊跷的是,研究院同学透露罗生门失踪前正协助导师处理某跨国企业的数据加密项目。
相似的阴影曾在2021年笼罩芝加哥大学:24岁中国留学生郑某遭枪杀后,警方迟迟未公布便利店监控。两起事件共同撕开留学生安全保护的疮疤,据统计,海外中国学子超60%遭遇过种族歧视,但仅12%会选择报警。
当罗生门的骨灰盒回到湖南乡下,那个总考第一名的少年终以最惨烈的方式“衣锦还乡”。母校清华在官网暗了一角以示哀悼,荷兰方面仍坚称“调查需要时间”。这种拖延像极了三年前蓝可儿事件,当舆论热潮褪去,真相往往沉入比运河更深的官僚泥潭。
他的导师在追思会上摆放了未完成的论文,扉页题着罗生门生前最爱的话:“逻辑应当照亮黑暗。”可当灯光真正打在这起离奇命案上时,我们看到的只有投在墙上的重重谜影。如果连顶尖学府的精英都难逃异国厄运,那些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的普通家庭,又该如何守护他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