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在美国定居多年,于学术界颇具声望的DNA分子生物学研究者,做出了回国发展的决定,打算未来在上海工作与生活。
曾经,他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而后扎根美国,还常常在朋友圈分享美国的种种优势,欢迎国内的朋友前往美国定居。可此次回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着实有些“打脸”。而促使他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内心的恐慌。
特朗普上台后,聘请马斯克担任效率部部长,主导全面紧缩财政,科研经费遭到大幅削减,多项联邦资助项目也被迫暂停。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美国科研圈陷入混乱,不确定性与颠覆性渗透到美国科研体系的各个角落。一项在美国进行的采访显示,75%的受访科学家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在移民限制和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华人科学家面临的危机更为严重。
这位朋友提到,不仅面临收入缩减的风险,美国居高不下的通胀也严重影响了生活幸福感。家具坏了要自己修理,孩子上学能节省就节省,吃鸡蛋都得有所克制,这样的生活很难让人联想到是中产阶层的日常。
与此同时,他了解到国内近年来科研水平提升迅速,不少课题组的仪器设备已超越欧美水平,在《Science》和《Nature》(含子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这让他回国的愿望愈发坚定。
事实上,不只是他,最近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相继归国,其中不乏像苹果首席工程师孔龙这样的大咖,还有核聚变专家刘畅、微生物学胡懿娟等顶尖学者,青年科学家尤其是90后更是扎堆回国。
无论这些华人科学家是主动响应号召回国参与建设,还是在国外发展不顺、权衡利弊后选择回来,都无关紧要。因为在科技战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只要有10%的华人科学家回国,就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收益。这场科技人才的迁徙,甚至可能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忙”。
华人科学家的能力不容小觑。在国外,华人被视为最聪明能干的群体之一,欧美国家很多课题组因招不起学生,脏活累活往往依靠拿CSC奖学金的中国人完成。由于国别、历史和种族等原因,中国人在国外备受打压,只能付出数倍努力才能站稳脚跟,而这种忍辱负重也塑造了他们坚韧向上的精神。
美国某机构的分析报告显示,在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顶尖AI人才队伍中,近40%毕业于中国的大学。2024年,在美国顶尖机构中,中国籍研究人员的占比从2019年的27%显著提升至38%。马斯克对员工要求极为苛刻,却对中国员工格外青睐,其旗下xAI公司首发亮相的12位初始成员中,三分之一是土生土长的华人科学家。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在科研领域的实力,西方所谓白人、犹太人具备智力优势的说法毫无依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研究出了八卦,《易经》《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孙子兵法》《毛选》等著作蕴含着西方难以理解的顶级智慧。在科技方面,虽然经历过一段被耽误的时期,但中国的四大发明引导了人类文明进程,如今,中国人也陆续攻克高端科技难题,彰显出强大的综合优势。
2025年,西方的优势逐渐消退,而中国迎来了科技和文化的觉醒之年。这不仅体现在大量华人科学家集体归国,还体现在海外留学热潮的“退潮”。数据显示,近5年,985高校留学人数下降超20%,国内读研就业正迅速成为主流。也就是说,中国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意愿在快速降低,根本原因在于海外留学生的性价比不断降低。
对于一般家庭而言,过去留学可能是为了拿个学位或获得移民机会。比如在北京,前些年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让孩子出国留学,读个一年制硕士,凭借项目自带的3年实习签证留在国外从事程序员工作,看似人生赢家,工资也比国内高很多。但如今,随着移民政策收紧、全球经济下滑、国外通胀高企,这种优势逐渐消失。即便留在美国,生活舒适度与国内相比也并无优势,硅谷年薪15万刀和国内北上广深年薪50万的生活舒适度难分高下。
过去,中国企业对海外留学生颇为青睐,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大厂开始拒绝海外留学生,因为一年制硕士在国外获取的知识、项目经验和实习经历,远远落后于国内三年制硕士群体。海外大部分硕士学位被认为含金量不高,部分QS排名较高的硕士学生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企业在招聘时自然会有所考量。例如国产之光DeepSeek仅用139人便研发出媲美OpenAI的模型,其创始人梁文峰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团队不要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成员都是本土人才,他更倾向于接地气、务实、有效率的中国年轻人。
海外留学性价比不断降低的趋势已经确定,再加上欧美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打压,留学中介和花钱排名的学校迟早会失去市场,留学也将回归其原本的意义。
在这样的趋势下,有子女留学规划的家庭需要多思考。如果是为了在涉外产业深耕,积累全球化经验,或者拿全奖出国读博、在学术差异较大的专业深造,亦或是家庭条件优越,想让孩子拓宽视野,那么留学是可行的选择。但如果家庭财力有限,还要硬着头皮送孩子出国留学,就需要谨慎考虑,不要被中介误导,毕竟留学性价比持续降低,投入的资金很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当看到在海外取得成果的精英家庭都陆续回国时,更应思考是否还有必要拼命送孩子出去。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