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裁员潮闹得沸沸扬扬,美国高校却在东南亚地区暗自发力扩张。想象一下,在那些异国他乡的美国分校里,你吃着纽约价位的汉堡,却呼吸着德里的雾霾空气;学着常春藤的课程,却处处遭遇文化冲突带来的尴尬。这场看似对双方都有利的教育扩张,背后竟藏着一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88 所高校的 500 多名师生签证突然被吊销
最近,美国众议院提交了《学术安全法案》,这对30万中国留学生来说,就像头上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由共和党主导的法案,嘴上说着“保护学术安全”,实际上却把签证审批和高校经费捆绑在一起。可笑的是,政客们一边喊着“学术脱钩”,美国高校却在亚洲大肆“开分店”,就2023年,印度就新增了11所美式分校。
美国众议院新通过的《学术安全法案》规定:可能禁止向中国公民颁发学术类、交流访问类、职业培训类留学签证
在德里校区的经济学课堂上,教授讲着美国郊区中产的消费模式,印度学生看着课件上“典型美式家庭年收入8万美元”的数字,一脸茫然,要知道,这相当于他们父母20年的收入啊。食堂里18美元一份的套餐,让本地学生自我调侃:“原来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直接改变货币单位。”
越南胡志明分校的宿舍管理员也发现了怪事,每到饭点,好多学生就不见踪影。后来才知道,这些学生宁愿走两公里去吃路边摊,也不愿意吃那定价跟曼哈顿一样贵的西式简餐。更离谱的是,某分校的“美国文化体验课”考试,居然出了“用三个形容词描述迪士尼乐园”这样让东南亚学生头疼不已的题目。
这些打着“教育全球化”旗号的分校,其实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地政府承担了95%的建设费用,生均经费还是纽约校区的3倍。表面上看高校好像做了亏本买卖,但实际上,这是高校用学术品牌去换石油美元的经典手段。
教育经济学家李明启说:“这种扩张本质就是知识套利,利用美国积累了百年的学术声誉,来收割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的焦虑。”数据显示,印度分校的学费平均是本地顶尖私校的2.3倍,可毕业生起薪只高出17%。
“我们可不是来当冤大头的!”孟买分校的学生会发起了“本土化教学”请愿,还收集到了2000多个签名。计算机系的拉杰举着改装过的校徽抗议:“把加州的教材原封不动拿来教人工智能,这跟给骆驼喂冰激凌有啥区别?”
越南学生团体还创作了一首洗脑神曲《汉堡与河粉》,在TikTok上播放量破百万。歌词吐槽道:“交着波士顿的房租,吹着西贡的热风,我的毕业证上会不会写这是‘美利坚特别行政区’啊?”
这种教育殖民模式已经出现了问题。菲律宾德拉萨大学美式分校的退学率三年内暴涨了47%,校长私下承认:“我们低估了文化融合的难度。”更有意思的是,部分分校还开始反向输出了,印度校区的Python课程因为融入了本地电商案例,现在反而被美国主校引进了。
《2023留美学生现状白皮书》——在美国被劝退的大学生
站在南洋的烈日下,看着这些“水土不服”的“学术样板房”,不禁让人想起哈佛前校长德鲁·福斯特的警告:“当教育变成跨国公司,它的灵魂就会留在海关安检处。”也许这场闹剧最终会证明,真正的教育可不是能像快餐一样打包出口的。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从业者,都要重新思考国际教育的意义——
下次再看到“不出国门拿美国学位”的广告,你可得多留个心眼,问问自己:你买到的到底是知识的通行证,还是一个镶了金边的文化罐头?当宝莱坞舞曲和哈佛校训在教室里同时响起,谁才是这场全球化课堂里真正的“留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