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有幸参与香港六大宗教一个座谈会,席间谈及本地的“激进化”问题,以及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与会者提到,其宗教有三个主要角色(笔者认为大部分宗教都有),分别是先知(prophet)、仆人(servant)和祭师(priest),当中尤其是“先知”和“仆人”的两个层面,对其信众的精神建设以及对社会的管治有莫大关系。
对一般市民百姓而言,感受最深的定然是香港各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服务,亦即“仆人”的角色。自开埠以来,宗教团体在本地慈善事业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香港社会服务行业的基础。圣公会早在1850年已在香港设立孤儿院;英华书院、圣保罗书院等西式教育学校(相对于当时中国的私塾)亦由当时的宗教团体创办。一直到1958年成立社会福利署之前,港英殖民政府少有参与社会福利和救济工作,宗教团体主要通过海外慈善机构的募捐为本地居民提供粮食、物资甚至住屋的援助。笔者孩童时亦受惠于该等捐助的物资。
“先知”的警世与教化
随着社会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和需要,宗教团体提供的服务也逐步多元化、规模逐渐扩大。六七十年代起香港社会转型加剧,“街童”问题、青少年问题、难民问题、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等问题逐渐浮上水面,政府开始建立一套更为完整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是,而众多非政府组织(包括宗教团体在内)则成为政府重要的合作伙伴,作为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儿童及青年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多年来,不少宗教团体在香港已具有厚实的基础。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惠及儿童、青年、长者,以及社会各界有需要的阶层和人士,因此,不少的宗教团体不仅在其信众群体内,在社会上亦有一定的地位和号召力量。
这亦过渡到宗教团体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先知”。不同宗教信仰对“先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笔者没有信奉任何宗教,无意比较和评论个别宗教。而根据个人观察,大部分宗教都尝试通过其教义向信徒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建设信众的精神力量,以道德价值感召他人,并达到导人向善的效果。这就是“先知”的一种“警世、教化”作用。
这与中华文化传统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发展社会核心价值、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一环。中国古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传统,放诸现代社会,实际上是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诚信、道义等美德的基本要求。类似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仁爱精神,相信是没有任何宗教和道德文化会排斥的精神思想,而宗教团体正正能够协助推广社会所需要的一些基础价值观想。
但宗教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必然能够为社会起着正面的作用。世界上有不少大型冲突与教派之间的矛盾有关,欧洲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持续近200年,加剧中东伊斯兰世界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对立。踏入二十一世纪,极少数极端伊斯兰势力通过恐怖主义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教义,破坏中东、欧洲、亚洲各国的和平和稳定。
在香港,幸运的是,各个宗教及其教派多年来都能和平共处,充分沟通。殖民者为香港带来天主教、基督教,而殖民政府调配英属印度人员负责治安亦为香港引进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加上在华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的佛教、道教、孔教等传统信仰,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最多宗教聚集,而各教派及其各自信众又能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地方。
《基本法》列明香港居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亦对宗教团体的活动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是出于对本地宗教团体的信任,希望本地宗教团体(不论其教义起源)能推动社会正面发展。然而,若然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宗教团体为平台,鼓吹暴力、煽动仇恨,则会为社会带来严重祸害。
少数组织曾煽动仇恨
2019年黑暴期间,香港六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孔教、回教、基督教、道教)领袖于10月2日 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暴力行为,呼吁各方冷静,愿大众以和平、理性、慈悲、仁爱等化解矛盾,重建香港。但大家可见,当时社会的暴力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消停,更有小部分宗教组织甚至在明在暗煽动仇恨、美化暴力。
2019年成立的“香港教牧网络(已解散)”在反修例运动时期通过“祈祷会”等活动美化部分示威人士的暴力行为、抹黑警方执法,在社交媒体上将《国歌法》恶意描述为“剥夺香港人思想、言论、出版、创作自由”的法例。2014年成立的“好邻舍北区教会”,于2016年注册成为认可的免税慈善团体,惟2019年黑暴期间,却通过众筹平台涉嫌“洗黑钱”,亦以来历不明的资金支援“抗争者”,最终其户口被冻结、董事被通缉并“流亡”海外。
任何社会力量(包括宗教团体在内)若然放任不管,很容易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2019年反修例引起黑暴动乱,幸得中央迅速制定及落实《港区国安法》,一批搞事分子“树倒猢狲散”,但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香港已有国安法这支“定海神针”,我们还有大量的青年工作、社区工作需要跟进。社会需要注意宗教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众教育和学校教育服务的时候,是否做到两件事。
教导价值观避走极端
第一,正面、合法、不偏不倚地举办学校教育课程。尤其是穿小鞋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教师或传道者的价值观、处世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小朋友的大脑都是“海绵”,无论是知识还是思想价值都会“照单全收”。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一些激进、仇恨或暴力思想所渗透,或者对社会或事情有先入为主的偏颇,成长后 再要纠正将会十分棘手。
第二,客观、温和,并提倡尊重社会上其他持份者(包括其他宗教团体)的价值观。某些宗教的“排他性”较强,特别在某些“政教合一”的国家和地区,部分“极端信仰者”可能对社会上其他宗教欠缺尊重和包容。自由、多元、包容是香港社会多年来的核心价值,也是推动社会正向、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各个在港的宗教团体必须认同并实践这个理想,在宣扬自己的教义的同时,也尊重其他教派、社会团体和持份者的不同信仰及信想。
宗教团体过去为香港作出的建树良多,涵盖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亦有重要作用。笔者由衷希望香港各宗教团体能持续发挥其社会角色,尤其在青年工作、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多下工夫,在维持其高素质的社会服务之外,亦引导香港社会走一条正确的道路,助力社会避免走“激进化”、“极端化”的歪路。
文章选自香港媒体《信报》
作者:刘炳章 香港专业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