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带着他读大一的孩子找我,说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很迷茫,希望我给孩子讲讲,这四年的大学怎么读才好?
从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到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老师从逼着你学习到不在意你考多少分,是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许多学生刚进大学时并不适应。
如果你继续把“大一”当作“高四”来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好比在洋枪洋炮时代,你还在靠着气功和大刀上战场。
当下社会,没有一个工作是轻松的,好多的事情并不是上了大学就能解决的。如果你把就业和赚大钱的期望全部寄托于一张大学文凭,你会大失所望。
大学就像是吃自助餐,品种很多,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关键看你想吃什么、怎么吃。大学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学,很多东西都有用,关键看你把精力花在哪里、怎么花。
如何上大学远比上什么大学更重要,“学霸”与“学渣”的差距都是在不经意中一天天拉开的。
大学,该怎么读?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这里,仅就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别把大学当职校
许多家长和同学对于大学的最大误解,就是把大学当职校,以为上大学就像开车一样,是学一门技能。
从最早的“世界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诞生那天起,大学就不是为了解决普通人就业问题而办的,与其接轨的是本专业硕博的学术深造。
大学老师不会教你实际操作技能。车辆工程的教授教不了你修车;计算机的教授不会讲使用excel时复杂的函数公式;焊接院士教不了你仰焊、水焊的操作技巧。
孔子向门徒传授的并不是怎么去种田、杀猪、做买卖,而是探求人道、天道和政道。
大学强调的是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让你具有用学到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本领,从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大学给你打开了一扇跟世界联系的大门,获得一个全新的视野。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能是在贫困中学会了生存。我国的高考制度尽管防止了作弊,却忽视了原生家庭的不同带来的起跑点的差异,只是奖励跑得最快的选手。
二、大学是一把双刃剑
你是否发现,原本是同一个班的同学,大家都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慢慢拉开了差距,到了毕业的时候,有的人就被甩得很远。
不久前,当代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演讲时,看见大部分同学在玩手机,非常愤怒,便结束了自己的讲座。
是的,在大学混日子并不难。有的人买了一台很贵的电脑,结果用来打游戏。如果你不能吃自律的苦,不能吃思考的苦,不能吃实践的苦,你的大学充其量只能是在“陪跑”和“陪练”。
周末的清华和华科大的图书馆,从早到晚都是座无虚席,看看那一个个如饥似渴学习的学生,你就知道,学霸们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努力。
我注意到一位网友在清华图书馆的视频下方的留言:“我老公说他最后悔的就是大学时沉迷游戏,但凡努力一点,也不至于现在混成这样。”
有人上大学是投资,有人上大学是消费。
三、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石
1.学习能力远比学历更重要
一个学金融的学生,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之前经管的毕业生中有没有做记者的?”钱颖一回答:“就算没有,你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呢?”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专业“跨界”却干得不错的人:学工的当了编辑,学医的做了营销,学经管的读了艺术类研究生,我熟识的一位20岁就毕业于华科大的IT精英,毅然放弃了高薪职位,回老家做生态农业,建成了国家级生态农场。
谁说人生必须要按照常规的路线走?一个具有学习的能力的人,就算没有干本专业的工作,也能成为“被岗位需要的人”。
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立的行为,才能够拥有不俗的谈吐和刻进骨子里的气质。
2.质疑精神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质疑精神比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上百倍。
如果你只有知识的积累,充其量就是一个大存量的硬盘,硬盘从哪里来的创造性?
面对日新月异的专业知识,你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教材里某些过时内容吗?
老师在讲解名词概念时,你能够从其他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吗?
面对疑惑,你能否查找相关文献,并通过实验或请教老师来解决呢?
一个有质疑精神的民族才是不断进取和强盛的民族,而一个缺乏质疑精神的民族无疑是一个愚昧的民族,一个走向衰败的民族!
3.自主学习不是做苦行僧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驱力,这种自驱力不是被动的,而是因兴趣、热爱主动生发的。
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
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这一生就是个苦役。除了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
选修课很有必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规划,有目的的去选课。我不支持为了凑学分去硬选。
四、大学,不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有人说,要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需要诗人,细品之下不无道理。
大学开设的技术课和专业课,只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多变,很多领域是跨学科的。比如,语言学研究需要统计学知识,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就广泛引入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努力提高GPA固然重要,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写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英语和艺术等等,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个知识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用场。
有人说,我又不出国,学英语有啥用?你可别忘了,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上80%以上的网页使用英文。会英语,整个世界就是你的“村”,不会英语,你的“村”就是整个世界。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我历来主张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学点管理学知识。
哲学教你智慧地生活。不久前,《人民教育》发表一篇名为《科学教师亟需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文章,指出哲学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位参加国家组织的中医高级研修班的博士后告诉我,研修班不仅要请我国顶尖的中医专家授课,而且还要专门开设哲学课,可见国家对于哲学的重视。
大学是一台疯狂的观念收割机,在这里,你可以吸收大量新观念,体验各种观念的碰撞。
通识类知识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在职业初期也不像专业知识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它却能提高你的科学文化素养,在职业的后期决定着你未来的人生高度。
如果你不知道该学哪些东西,可以去招聘网站上看一看你的专业对应的职位要求。
五、“第一”和“唯一”之间你选谁
在这个喜欢比较的社会,许多人喜欢比职位,比头衔,比帽子,比学历,比老子,比家里有钱,比儿子优秀,以拿“第一”为荣,却不认同与众不同的“唯一”。
一位学旅游管理的双非院校本科生,由于他有数据科学的第二学位,被全球著名的威斯汀酒店聘为旅游数据分析师,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应聘者中,他是唯一的一个比搞数据的懂旅游,又比学旅游的懂数据的人。
学校不是竞技场。
盲目追求第一,很容易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对手身上,一旦比不过别人,就会感到焦虑和沮丧。在高智商的学生中,因嫉妒他人的优秀而酿成人生的悲剧并不少见。
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巧妙地解决,你就比别人能力优秀;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你大胆去做,你就比别人勇气优秀;别人吃不了的苦,你能吃,你就比别人素质优秀。你就能在你唯一的领域里如鱼得水。
一群人的中学,一个人的大学。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都走一样的路,你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平庸。只有习惯于另类思维,才能让自己优秀。看看那些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人,基本上都是形单影只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六、认识社会是一门必修课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必须明白一个真理,适者生存。
当今社会发展太快,部门精减、企业裁员、公司倒闭是家常便饭,很多行业干着干着就消失了,你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行?
当下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呵护下长大,生活环境相对单纯,无论你是就业、读硕、还是读博,都存在对社会认知不足的短板!
社会的现实会比学校的生活复杂得多。尽管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都是正直善良的,但是,并不排除少数的骗子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能够把你卖了,还能让你乖乖地帮他数钱。关键是他们并不像电视剧或武侠小里的那样,你一眼就能看透。
1.认识社会先要认识自己
进入大学后,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思考:
你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大学生活,希望自己未来想要怎样的人生?
你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将来能干什么?
你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你适合在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今后想要发展到什么程度?
你在什么情况应当坚持?在什么场合需要说“不”?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无论是考研、留学还是就业,早一步根据自己的目标定向,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积累资源,是人生逆袭翻盘的不二法宝。
你未来的人生能跑多远,在于你把人生的箭靶设在哪里。
2.没有社会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我们很多老师虽说学科知识渊博,但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许多人没有在企业或者在跨国的环境中呆过,没有真刀真枪闯荡过外面的社会,对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不够,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停留在“鸡汤”中的认知。
要改造世界必须先融入世界。不论你是学的是理工、法律、金融或者财会,不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不到社会上去实践,没有实习锻炼,都是纸上谈兵。
其实,谈恋爱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可以提高你的共情力和情商。
有人坚守“一次不中多考几次”的考公务员信条,其实就是“现代版的范进”。
千万不要以为你拿了证,就有了真正的职业能力。
就拿与医生职业最接轨的临床医学类专业来说,学完五年的本科临床医学,就能上岗坐诊吗?干不了的,即使拿到了医师资格证,不完成三年住院规培,医院还是不会对你轻易放手的。
我们正在经历不确定的时代,平庸的脑力劳动和重复性的工作都将会被AI替代,未来与其说是AI在淘汰人,不如说是使用AI的人淘汰不懂AI的“无用阶级”。
刚出校门的学生首先要去融入社会,但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做人准则,而是要把大学的优秀精神文化带到社会上去,实现个人价值,尽到社会责任。
你必须学会顾全大局、合作共赢。当你走向社会,先要学会谦虚地服从,然后再做一个合作者,只有这样,你才能一步步由一名助手上升为优秀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假期是提升自己的好时段。你可以去找一份实习,做一些兼职,把宝贵时间用在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事情上。而不是只看到鼻尖下的一点小钱,比如发传单,做服务生等。
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到国外看一看,对打开国际视野是有益的。
七、做一个有品牌的人
如果说大学生是大学的“产品”,你不妨把自己当作“商品”。
个人品牌不仅能够让你在职场上脱颖而出,还能在学术、创业、社交等多方面助力个人成长。当你的实力足够强,能在别人心目中享有美誉时,你的个人品牌就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这个公司垮了,别的公司你还可以去。
有品牌的人一定有格局。
听过一个笑话:
古时候有一个乞丐,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了一位皇帝的性命。皇帝就问乞丐:“你救驾有功,想要什么赏赐?”
乞丐答道:“求皇上划两条街做我的地盘,以后讨饭就再也不怕被人赶出来啦!”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乞丐的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请求,决定了他一辈子只能混迹于乞丐之间。
有格局才有担当,心系苍天念万民,足行大地创伟业。
人生得靠自己打拼,你依赖别人,就要看别人脸色。而靠自己,才活得有底气,究竟是当大海里的鲨鱼,还是做菜场里的咸鱼,一切由自己掌握。
大学是一个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大舞台。在这里,你既是导演又是主角,只要你锲而不舍,所有的聚光灯都会向你投来。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作者:舒晓
编辑:阿杰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